Search

  • Share this:

PM2.5調查研究中的已知與未知」講座 ─ 以科學基礎加強空汚控管,產學官三方共同努力

今日(2017/04/11)下午,邱泰源委員與 食安立委 吳焜裕、林靜儀 醫師.立法委員等多位委員,共同舉辦《PM2.5調查研究中的已知與未知》講座,邀請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的周崇光博士擔任講者。這也是立法院舉辦空汙系列講座的第三場,委員們特別感謝講者及參與的各界代表,期望能持續提醒社會各界對於空氣污染的正確認知。
會議開始,周博士以在台研究數十年的經驗,與大家分享PM2.5的基礎特徵、來源、季節與空間分布、對台灣的影響及科學上的挑戰。PM2.5的來源除了過去大家討論的來自大陸的氣團、工業和交通,周博士介紹分類為
原生性微粒(Primary aerosols):直接人為或自然過程產生。例:沙塵、海水飛沫、黑煙等。
和衍生性微粒(Secondary aerosols):氣態分子在空氣中經化學過程產生。例:硫酸銨、硝酸銨、有機酸等。而衍生性微粒又是都市PM2.5的主要成分。
最後,周博士表示:已知的PM2.5濃度的時空變異由邊界層氣象主控,但是台灣的複雜地形和大氣動力過程,我們對於空氣汙染與邊界層大氣動力之交互作用機制不夠瞭解。另,衍生性氣膠的前驅物來源過於廣泛且組成複雜,仍難以掌握。末,已知大氣光化反應是衍生性氣膠的主因之一,然許多機制待釐清。
「已知的很多,未知的更多」周博士道。期許透過產學官多方合作,建立PM2.5汙染控制策略的科學基礎,為台灣空氣污染的防治做出進一步貢獻。
#醫師立委邱泰源 #空汙 #PM25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現任第十屆立法委員; 第九屆立法委員;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;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; 臺大醫院門診部 主任; 台灣家庭醫學會榮譽理事長。
View all posts